先贤关于修谱的议论
约 841 字大约 3 分钟
2025-01-21
原文略,下为白话译文
程颐说:修谱的关键在于明确族系的根源,以此尊重祖先,敬重宗族;了解支派分流的情况,以辨别亲疏远近的关系;区分昭穆辈分的高低,以明辨尊卑次序;实行祭祀、庆贺、哀吊等礼仪,敦促孝友之道、亲睦之行,从而弘扬宗族的礼制。又说:修谱能整顿世道人心,增强宗族凝聚力,淳厚社会风俗,使人不忘根本,这需要通过明确的宗法体系来实现。宗子制度废除后,谱牒虽尚存遗风,但若谱牒废弃,人们将不知自己的家族起源;家族关系混乱,至亲之间也难以维系情感。
欧阳修说:“族”这个字意为聚集而有区别;“姓”意为生,表明来源;“氏”意为指示,说明分支由来。随着姓氏的分化,支派逐渐混乱;宗族的大小宗法废除,族群关系逐渐疏远。一个姓氏不变的家族可能延续数百年,子孙数量达到数万。然而,受赐姓、改姓、冒姓等现象交错出现,使得家族关系难以厘清,因此需要修谱辨别。自周代的小史厘定世系和昭穆起,历经晋魏至唐代,国史记载家族谱系,家史记录乡里关系,但仍然存在错误。叹息古代圣人制定的制度,已无法完全恢复。
苏洵说:亲情体现在亲属关系中,而亲属关系通过服丧制度得以体现。如果废除服丧制度,亲情也就消失;亲情消失,喜庆和哀吊礼仪也会废除,最终人与人之间如同陌路。兄弟之情虽始于同根,却因失去联系而疏远,这正是修谱的意义所在。
朱熹说:家族三代不修谱,就可称为不孝。
叶梦得说:身为子孙后代,稍有学识者,都应重视族谱的修订。如果前代不修谱,就无法知晓家族起源;如果后代不修谱,就无法知道家族的传承。因此,三代不修谱,即为不孝。
黄氏说:先祖有美德却不知晓,这是无知;知道却不传承,这是不仁。这就是修谱的原因。
王安石说:我听苏氏谈论修谱,认为可知的部分就续写,不可知的部分就省略。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人不可能无根而生,怎么会没有祖先?可知的当然应该续写;不可知的部分,也应昼夜思考、探寻线索,总能有所发现。如果放弃追寻,甘于无知,那是不孝的更大表现。
陆九渊说:修谱必须清楚明了,如从某地分支出某人,某人又分支到某地,枝干脉络分明有序,这才算是合格的族谱。
宋濂说:修谱实在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君子应尽力探索未知,记录可以确认的事实。古人说,家族三代不修谱便是不孝。即便族谱得以代代修订,也难免会有错误。因此,君子应对此慎重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