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三十四年,那件匪夷所思的事
作者:朱岸峰。原文于2010年1月8日发表于QQ空间
出差的周末,偶然看到了新版的家乡县志,扫了一眼,主旋律的东西过多,可惜了。不过,有个地方还是值得说一下,其实清代版的县志里我就看到,只不过当年还小,无甚概念。
说的是:
嘉靖三十四年(1555)七月,一股六七十人的散倭从杭州西掠,经淳安、歙县、绩溪,沿途烧杀淫掳,“纵横往来,如入无人之境”。至旌德时,南境百姓奋起抗倭,知县岑恕也派典史蔡尧率兵千余堵截于版书将军庙。由于军民协力御敌,这一小股倭寇在将军庙被围困一天一夜。次日黎明,天降大雾,倭寇趁机突围杀死数十百姓,逃至县城南门外(当时只有城门而无城墙),又放火焚烧街房数间,然后窜往泾县、南陵。蔡尧所率浩浩千人,只割得一颗病死的倭寇首级,捡到一匹病马;而岑恕依吏人刘帮达之言,竟将人头、病马作为战利品上交报功。上司查得实情,批复;“割倭头于既死,拾弓马于路遗,坐欺亡”。岑恕遂被弹劾革职。
既然见于县志的正史,自然有它空穴来风之处。不过,令我感兴趣的倒不是知县如何抵御倭寇,而是这六七十人的散倭怎么就能掠到皖南?
做了点百度的工作,发现了对这股倭寇的比较详细的描述:
嘉靖三十四年(1555)七月十三日,倭寇小股自浙江杭州转西流劫今安徽歙县、绩溪、旌德、泾县、南陵等县。同月二十四日,倭犯南京,不克,遂趋秣陵关(今南京市南)而去。倭寇自南京流劫溧阳、宜兴。闻明军自太湖出兵,遂进抵无锡,驻惠山,一昼夜奔走一百八十余里,到达浒墅关(今江苏苏州西北)。是时盘据在松江柘林(今江苏奉贤县南)之倭,逃遁入海,遭风坏船,剩余三百余人,登岸至松江陶宅镇(今江苏奉贤县东)。巡抚应天右佥都御史曹邦辅,为阻止二股倭寇合而为患,亲督副使王崇古,会合各路军队扼守东路,四面围击,斩倭十九人,倭惧,欲暗中走太湖。
嘉靖三十四年(1555)八月三十日,明军追至杨林桥,将入据浒墅关的倭寇全部歼灭。此股倭寇自浙江绍兴高埠奔窜不过六、七十人,流劫杭州、严州二府,转掠南直隶徽州、宁国、太平三府,再犯南京,行走数千里,杀伤明军四、五千人,杀死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入溧阳、宜兴二县,历时八十余日,始为明军所灭。
简单的总结下,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这股六七十人的倭寇,在这明朝的腹心地区流窜了八十多天,从杭州登陆,转战浙江、安徽、江苏等地,然后甚至都杀到南京,才在太湖附近被剿灭,总共杀死杀伤明军四、五千人。
该事件有以下这些特点:
1.从史料中可以看出,此股倭寇进行过夜间突围、穿越陌生皖南山区、一昼夜长途奔袭180里等一系列比较复杂的作战行动。因此,这股倭寇的骨干应该是在日本本土战败的正规武士,而不是普通的破产平民。
2.此股倭寇的作战模式是无根据地的流动作战,在一个地方基本不会停留一天以上,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此种作战方式使得明军野战机动力量无法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捕捉和打击。与此相应的,此股倭寇也竭力避免与明军的野战机动部队作战,其沿途击败的明军,都是类似现代民兵、联防队和农场兵性质的卫所军和乡勇。
3.此股倭寇造成的最大杀伤是在非传统倭患区的皖南-南京一线,该地区人口稠密,同时由于很少有倭寇进入这一地区,因此当地官府和民众对于对抗倭寇少有实际经验,无法像浙江传统倭患区那样在短时间内形成对倭寇的有效防御和围堵。
4.由于该股倭寇与明军的实力事实上不成比例,然而却造成了意料外的破坏,因此政治影响巨大。
最后,衷心希望县志也能多些值得玩味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