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音乐的故事(一)

缘起
周杨HOPICO在这个视频里,探讨了多首耳熟能详但未必能准确说出名称和出处的经典音乐作品,比如《新闻联播》的片尾曲,《动物世界》的开头曲等等。挺有意思的视角,加上周杨HOPICO的视频制作水准,让人印象深刻。
当他播放《夜莺》这个曲子时,一下子又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30年前的初中年代。突然兴起,想写点关于我和音乐的故事。
音乐之门
我母亲是个天生的歌者,我记事起就经常能听到她在闲暇时来上几句,比如《红梅赞》、《上甘岭》之类,那些年学校年底的文艺晚会,经常有她的节目。她每次唱,我开始都会觉得有些尬,毕竟住学校老师的筒子楼,担心会影响别人;但渐渐的,我陶醉其中才知道,这是可以让我自豪的嗓音。她喜欢女中音,我还特地给她买过徐小凤等人的磁带,这是后话。
可惜,我没有遗传她这方面的基因,在唱歌方面可以说是残废五音不全,而且嗓音不行。那么多次在KTV里我的糟糕表现也无不印证了这点。
不过,这并不妨碍我成为一个音乐爱好者。
在这篇文章里我提过:1993年夏天,在我初二时,父母亲考虑到我的教育问题,决定举家搬入县城。我也转学到了旌德中学初二(2)班,开启了全新的读书生涯。
90年代的小县城,年轻人大抵喜欢扎堆几个地方:录像厅、游戏厅、音像店、台球馆、运动馆等。初二时的我,结识了启培等几个好友,周末经常去游戏厅玩《名将》等游戏,玩得不亦乐乎。音乐,还没出现在我的世界里。
初三时,大家伙都开始成熟了点,有了更丰富的情愫,以及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我也不例外。
我买的第一部可以播放音乐的设备,应该是一部小的收录机。小也不小,以前有个很流行的“燕舞”牌广告,我买的就和那广告上差不多,不过应该是杂牌的。小时候很火的一部美国动漫叫《变形金刚》,里面有个角色就是可以变此单还是录音机来着。当然了,我买这玩意儿的初心是用来练英语听力的,当时筹划着参加全国英语竞赛。后来拿了个省三等奖,指导老师是俞祚芳,她也是和我母亲很要好的一个同事,在旌德县华坦中学(华坦是我的童年所在,小学5年+初中1年)就结下了很好的友谊。
当年的音像店真是和机器猫的口袋一样,什么题材的磁带都有,当然卖的好的肯定是港台如四大天王的专辑。我当时应该是多少受了自己五音不全的影响,于是对纯音乐更感兴趣,至今仍记得买的那些冷门的纯音乐磁带,比如约翰·施特劳斯的交响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Kenny G的萨克斯等,这些纯音乐当时真让我沉醉。
唱歌类的音乐,也买了一些相对冷门的:Jessica Jay的专辑《Broken Hearted Woman》,若干盘《猛士的士高》。其中一些曲子,像什么《Walkie Talkie Tanze》、《Don'T Cry》我至今偶尔还会听。这些曲子也是体现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一些情感的微妙变化:带上耳机,听着最喜欢的歌曲,去期待着美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