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中学校史(1943-2003)
原文于2004年左右刊载于旌德中学官方网站。后经朱岸峰(旌中校友,1999届高中)搜集整理。
安徽省旌德中学创办于一九四三年八月,至今(2003年)已整整六十年了。回首六十年,弹指一挥间,旌德中学从诞生、发展到颇具规模,也走过了一段坎坷曲折的路程......
一、解放前初办的县立初中(1943年8月 - 1949年3月)
早在一九四二年,我县教育界有识之士,有感于家乡教育事业十分落后的情形,积极倡议创办一所县立初级中学。同年十一月,“旌德县立初级中学筹备委员会”宣告成立,毕业于国立武昌师范大学的王希翰先生担任主任委员,汪礼先副主任,陈希权、戴晓东、王易如、吕良松、宋立民等五人为委员。12月26日,筹备会成员在县民教馆就职办公。筹备期间,县政府从本县军粮减免中,下拔十万元作为办公费用,并拔款26万元建造砖木结构教室两幢。筹委们分赴四乡组织、动员大姓、富户捐款献田,筹委主任带头捐田,其中朱旺乡朱学锦、朱剑农两户就捐田110亩。当时筹委共收田1300亩,以此田租为校产。
1943年8月初,旌德县立中学正式成立,筹委会主任委员王希翰为首任校长,江丕俊任教导主任,汪礼先任总务主任,校址在县城下东门旌阳小学院内。9月,旌中首届招收初一新生两个班,初二从外地转入一个班,在校学生共88人,教职工9人。1944年秋,学校招收新生两个班,同时增设四年制简易师范班(简师班)一个,连同普通班共6个教学班,学生260人。为鼓励学生求学,校长设立“希翰奖学金”。
1946年6月,王希翰辞去校长职务,7月,由县教育理事长江丕俊(又名江超吾)接任校长。46年、47年连续两年师范班停止招生,48年第一届师范班毕业25人。同年秋,师范 招一个班。1945年,学校教职工增加到24人,在校学生200余人。
解放前的县立初中,实际是一所简师班、普通班综合的学校。旌德县立初中的创立,结束了我县从不没有中等教育的历史,为这个落后的山区教育开拓了一片新天地,在新中国建国前后,这些早年毕业于县立初中的年轻人,大都接受了革命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解放后稳步发展的旌德初中(1949年4月 - 1958年8月)
1949年4月(农历3月28日),旌德解放,刚成立的人民政府,委派县长朱明亮接管县立初中。上半年,在学校共五个班,123名(含师范科)。同年暑假,我校13名教师出席专区在歙县召开的“中等学校研究会”,9月份,学校更名为“皖南区旌德初级中学”。这一学期,学校普通科、师范科各招收一个班,全校五个教学班,学生189人,教职工15人。经过新形势的教育和初步整顿,师生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学秩序焕然一新。特别是刚成立的人民政府对学生发放人民助学金,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解决入学问题,鼓舞了师生,真正体现出教育为工农开门的办学方针。
1950年,因春荒严重,为精简编制,紧缩开支,学校奉令简师二年级撤并歙县师范,简师一年级并入初一年级,全校缩编为四个教学班。是年3月,朱明亮为代理校长。翌年5月再派县教育科长王诚和兼任校长,同时张平波兼教导主任。9月张平波接任校长兼教导主任,是年,学校的校田由各乡农会处理。从此,学校的一切经费来源由政府拔款,并按比例下达人民助学金。
1951年,在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中,学校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曾在学生中掀起了报名参军的热潮,其中两名同学被批准赴军事干校学习。这年学校实际入学学生127人,缩编者按为三个教学班。
1952年,张平波调出,县长刘济民兼任 校长。是年,由于皖南行署撤销,校名改为“安徽省旌德初级中学”。秋季,学校成立了新民主义青年团组织,程贤彬同志为首任专职团干。本学期,学校招收初一新生110人,全校学生增加到217人,恢复四个班编制,教职员工15人。1953年2月,南岳民接任了旌中校长,为我校专职党员校长之始。翌年春,南岳民校长离任,江达灼提任为副校长。1954年5月,江达灼离任,调汪国元代行校长职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学校教师经历了“思想改造”、“肃反学习”、“整风反右”等重大政治运动。同时,专区、县两级加强对教育的领导,旌中得到稳步发展,学生人数至57年全校共六个教学班345人,教职员工31人,教学设施和师资配备都有了一定的改善。
以上八年为我校解放后稳步发展的初级中学阶段。
三、经历坎坷的初办完中阶段(1958年8月 - 1978年12月)
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的1958年,在一片大跃进声中,我校发展到八个班,在校生446人。是年秋,学校增设高中班,始定今名:"安徽省旌德中学"。从此,我校由一所初级中学发展为初具规模的完全中学,这时的校址也由下东门迁西门外汪祠(原旌德织布厂)。县政府一次拔基建款45000元,兴建校室1000多平方米。这一年里,学校响应号召,一面组织师生参加“大办钢铁运动”,一面组织师生投入“三秋”支农。同时,还组织了大量的建校义务劳动和开荒办场的勤工俭学活动。冬季,学校成立了民兵营,组织民兵训练。但由于劳动频繁,非教学活动过多,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
1959年,旌德、绩溪两县合并,我校曾名为“绩溪二中”,但无正式的批文。是年,为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经上级批准,建立中共旌德中学党支部委员会,汪国元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同年,学校共青团组织由团总支部改为校团委会。
三年困难时期,浮夸风盛行,学校也迅速发展。1960年,全校拥有1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达到820人(初中694人,高中126人),教职工共59人。
1961年,旌德、绩溪两县分开。考虑校舍紧张,将初一的4个班学生搬至梓山脚下大办钢铁工地厂房上课(成为旌中的分部).是年,农村开始实行责任田,对教育事业干扰较大,流生增多,在校学生下降。同年7月,我校高中首届毕业32人,赴歙县参加高考:升入高校12人,直接参加工作18人。
1962年,我校根据党提出的“精兵简政”中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对教师队伍进行了调整:有的调其他单位,有的下放到小学任教,极少数退职。在校学生减少到134人,全校编缩为11个教学班,教职员工减少到49人。同年7月,我校第二届高中毕业40人,其中高考升学9人;初中毕业152人,其中升学42人。
1963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校致力于贯彻“整顿、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同年3月,奉专署令:秋季高中部停止招收新生。同年6月,由华坦农业中学改设不久的“旌德初级中学”一个班并入我校。同年7月,第三届高中毕业生35人参加高考,其中录取高校7人。
1964年,我校第四届毕业生36人,升学9人。
经过紧缩,截止1965年,我校高中仅剩高三的1个班,初中9个班,在校学生总数为453人。第五届高中毕业生37人报考,并录取高校21人。
1962至1965是学校经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后的短暂恢复时期。尽管政策多变,但由于学校领导班子稳定,教学秩序逐渐正常,整个学校学风浓厚,课余生活也较活跃。如1962年开展的“尊师爱生月活动”,63年开展的“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每年冬季举行学生运动会,师生还同台表演大型歌剧《江姐》,话剧《青年一代》,与旌小合演歌剧《三月三》,表演歌舞《逛新城》等,这些在当时都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1966年,我县点上“四清运动”。同年6月“四清”尚未结束,紧结着“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陷入瘫痪状态。汪国元校长被停职检查,“文革”组长季昌明行使校长职权。当年,继续招生,并恢复高中,但学校工作名存实亡:一部分学生在“闹革命”,一部分学生回家当逍遥派。
1968年8月,学校革命委员会成立,季昌明担任主任委员,宋松丁、薛熙之担任副主任委员,另委员由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各1人组成。在“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的口号下,同年9月,“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当年,初、高中毕业生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插队或回乡劳动,学校部分教师下放到公社初中班任教。
1969年,开始“复课闹革命”,改秋季招生为春季招生。同时,高中由三年制改为二年制,停俄语改授英语。全校实行民兵编排。是年,华坦初中班并入旌中,并拔给水田26.8亩,山地30亩,水塘5口及部分农场设施,作为我校师生学农基地。
1970年,响应“走‘五七’道路”的号召,实行“开门办学”,学校高中部下迁本县双河公社霍家桥(原县“五七干校”)办学,与农村社队挂构,实行“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与此同时,在清理阶级队伍中,又有一批教师分别下放到县内各地初中班任教,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1年,高中部三个班,初中部12个班,在校学生472人。
1972年,下迁的高中部正式从旌德中学划出,另立“霍家桥中学”(后迁回县城更名为旌德二中),这时我校高中部另行招生。
季昌明主任卸任之后,校领导换任频繁:1969年至1972年郑家廷任主任;1972年至1973年,项凯任支部书记、主任,罗咏任副主任;1973年至1977年,薛熙之任主任,李鹤鸣任副主;1974年,虞业河任副主任;1977年至1978年,胡汉荣任主任,王志锐任副主任。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我校发展到19个教学班,在校生1080人,教职工59人。
文革十年间所需提及的是:
- 学校校址得以确定,办学规模得到发展。1968年4月,学校向蔬菜队征用平地15亩(现校内教学区)、山地10亩(现校后山坡)定为校址,建筑校舍。同年6月,又向蔬菜队征用菜地5.56亩与原校舍连片作为操场。
- 70年代初,旌中的学工、学农勤工俭学活动轰轰烈烈。在华坦的校办农场越办越旺,有配套农具、耕牛,建造了厂房,雇了农工、农师,每年收稻谷约1.2万公斤,还养有猪、鸡和鱼塘。校内由教工会办起了印刷厂、机械厂,年产值4万元。
- 学校体育活动蓬勃发展。连续几年,学校均召开了学生田径运动会,同时还组织了规模较大的乒乓球、游泳比赛活动,使全校体育水平明显提高,从而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1961年至1965年,我校198名高中毕业生中大部分都走上了工作岗位,其中58人被录取高校深造。
四、改革奋进的旌德中学(1978年至1993年)
党的十一届三全会以后,我校的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首先是拔乱反正,对历史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下放到乡村的老教师也陆续返城回校,同时,又调进一批中青年骨干充实了教师队伍,广大的教职员工以新的精神面貌投入教学工作。
- 1978年冬,原县委组织部长、徐太源接任校长。之后,文革前的教导主任毕旦吾提任副校长。
- 1981年6月,胡汪助接任校。1982年8月潘明根调任旌中校长,时永成为副校长。
- 1984年,吴学优、刘华担任副校长,刘斌任专职党支部书书记。
- 1986年,刘斌接任校长,原任校长潘明根为名誉校长,吴学优任专职书记。
- 1988年9月,胡铁星接任校长。
- 1989年9月,范胜平提任副校长。
- 1990年8月,县政协副主席吴一琴调任旌中校长。
- 1991年11月开始,由范胜平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
- 1992年10月,范胜平提任为校长。
至2004年,旌中校长共22任。1988年10月经批准,学校增设保卫处,1992年又增设了“旌中治安办公室”,进一步加强了全校的法纪教育和治安保卫工作。1990年11月,经批准,学校增设了“政治思想教育处”,负责开展全校德育工作。1978至1981年,我校各年高一、初一招收新生不等,学校规模维持20个教学班,教职员工70余人。
1982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我校列为首批六年制改制完中。至1985年,发展到24个班(高、初中各12个班),在校生1200人左右,教职员工达110余人,从此学校规模稳定至今。
学校坚持把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放在首位,1984年成立了“旌中精神文明领导小组”,制定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意见”,198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通知”下达后,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组。”。1990年,经批准增设的“政教处”配备了专职干部,强化了学校德育工作。
在全党把教育作为重要战略决策的新形势下,以及县委、县政府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旌德中学近十多年来的发展是惊人的,取得各项成绩也是令人注目的:
- 1982年以来,我校共评出“三好生”296人,优秀干部240人,优秀团员300人。其中省级“三好生”1人,地级三好生、优干109人,县级三好生、优干180人。
- 1989年以来,我校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省级表彰2人,获地区级表彰5人,受县级以上表彰(优秀班主任、精神文明标兵、德育优秀工作者)15人,被评选为县岗位责任制先进个人的有30人(其中记功有3人,记大功有4人,晋级1人)。另学校内保卫工作荣立三等功1人,档案工作地区先进1人。
- 学校排除干扰,大力提高教学质量。从恢复高考制度到1993年这16年间,我校高中毕业生中录取本科255人,专科321人,高中专217人;初中毕业生中159人考取重点高中和各类中专学校,为我县农村、厂矿、企业单位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1983年开始,我校高考成绩连续几年全区上游水平,属地区重点中学之一。1986年,我校高考达线106人,录取94人(其中录取本科24人,专科39人,高中专31人),创造我校历史上高考录取率最高水平。
- 1986年以来,我校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成绩显著。据不完全统计,获全国学会优胜奖1人,获省级二等奖1人次,获省级三等奖5人次,获地区一等奖3人次,三等奖4人次,获县一等奖3人次,二、三等奖各4人次。除此之外,我校1992年参加全国绿化知识竞赛荣获集体三等奖,受到全国绿化委、国务委、广播电影电视部、团中央联合表彰,并颁发了奖状和奖杯。
- 学校认真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1992年,在“普九达标”活动中,措施得力,成绩突出,并制作了远景规划模型,经宣城行署组织检查验收达到合格。
- 学校重视勤工俭学活动:1989年6月间,办起了“旌德中学服务部”,1992年又复办了校印刷厂,并从南京引进彩印工艺新技术,增设了丝网彩印项目,1992年产值效益均超出原计划达4万元。现已引进“北大方正”电脑激光照排系统、全自支胶版印刷,成为宣城地区教育系统第一个高科技印刷厂家。
- 旌德中学在改革中不断充实、不断自我完善:早在1982年,我校就开始实行教员考勤计奖制度。1984年以来,我校坚持“职代会”制度,为落实职代会条例,加强民主管理学校做出了可喜的成绩。1992年度被省委宣传部、省教委、省教工会授予“安徽省中、小学民主管理学校先进单位”称号。
- 并根据青少年特点,重视和加强体劳动教育:我校每1到2年举办一次校运动会,还多次发起和组织兄弟学校邀请赛,历次比赛中都有优异的成绩出现,有不少项目打破县记录。其中我校学生曾多次获省级游泳9个项目第1名,是我县中学生获得省级体育比赛首个冠军,并受到国家体委主任亲切接见。最近几年来,我校重视执行中学生体育达标和锻炼合格标准,认真贯彻体育工作条例,成绩连年上升。
- 旌中文娱活动历来有较好的传统:每逢重大节日,都有文娱活动,如1991年的庆祝“七一”,举办全校歌咏比赛。并在参加县直单位歌咏比赛中获《宣城之声》第1名;1992年在全县《校园之声》比赛中荣获2个奖项。
- 1987年开始,我校高一年级开设了“微机”课,现已购置微机七台,价值2万元,是宣城地区最早具备“微机”教学条件之一的学校。1990年,荣获省电化教学先进单位称号。
-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校在教育管理中也逐步推行分项管理。1982年以来,学校各部门工作受县级以上表彰达25次,其中我校党支部87年以来连续六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校团委工作分别受到地县两级表彰,89年被授予省“先进团委”光荣称号。
近十年来,从我校毕业的学生遍及全国各重点院校,也有不少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成为科研人才,驰名海内外,为国争光。
1982年以来,学校先后建造了后山讲师楼、综合教学楼、教师宿舍楼、行政办公楼、男生住宿楼、会堂兼食堂、校大门等,建筑面积5794平方米,投资达90余万元。校内道路花圃等规划修饰一新。近年来,我校教师在县级参政议政、社会兼职的有县委委员、县人大常委副主任、县政协常委副主席、县工会常委、县妇联执委等9人。师资总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均较强,学校教学设施配套,并日趋现代化,一幢造价百万元的实验楼正在施工建造。全校上下组织健全,机构配套,制度完善。
为进一步严谨治学,1993年9月,学校二届七次职工代表会议通过了范胜平校长提出的“笃志 明思”之校训、校歌歌词及五十年校庆徽纪。改建后的校大门,由周而复先生亲笔提写的“安徽省旌德中学”七个金色大字熠熠闪光,更使旌中一展学府风采。
五、十年争创,十年辉煌的旌德中学(1994年至2003年)
旌德中学经过建校五十周年庆典(2003年)的战斗洗礼后,又以“四个一流”为办学目标,步入十年争创阶段。在县委、县政府、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旌德中学开始了争创文明单位、争创示范完中。
1996年,经县教委党委批准,旌中召开党代会,原校党支部改组为中共旌德中学总支部委员会,下属行政、高中部、初中部三个党支部,刘华副校长首任党总支书记。在册党员达30余名,同年,学校召开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改选了旌中新一届工会委员会,选举王红喜担任工会主席。同年,本校原保卫处主任姚德利提任副校长,陈和生调任副校长。
2002年9月,由于人事变动,旌中党总支召开第三届党代会,陈和生副校长当选为校总支书记,并增设“退休教师党支部”,党员达56余人。
2002年9月,旌中召开第四届教代会,改选新一届工会委员会,选举黄真玉担任工会主席。2002年由于人事变动,原教导主任王汉成,副教导主任俞和平提任为副校长。
2002年,经县政府批准,我校实行初、高中剥离。1997年高一新招7个班,使旌中开始突破原24个教学班的规模。2002年始停招初一新生,至2003年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四个年级42个班,另高三文理补习班两个班,在校学生达2500余人,在校教职员工135人。
十年旌中,面貌日新月异,教学设备日臻完善,学校管理科学规范,教风严谨,学风井然。特别是2000年4月被评为市级“示范完中”以来,旌德中学拓展理念,团结奋争,构建了素质教育的崭新平台,一座现代化的旌中特色的新型学校已经建成。
- 2000至2003年,学校投入1600万元,由原占地面积47亩增至148亩,新型教学楼、办公楼、科学馆、图书馆、标准运动场、教师宿舍、花园式学生公寓一应俱全。
- 2000年来,旌德中学先后两次获得“安徽省文明单位”及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实验室和电化教育设备配制分别达市Ⅰ类标准和省Ⅰ类标准学校。档案管理达省Ⅰ类标准,理化生实验实现电脑操作,居全省先进水平。旌德中学现拥有电脑200多台,4个多媒体教室,“宽带网”、“校园广播网”、“校园电话虚拟网”已经建成,并预备投资100万元建立“校园网”。新添价值20万元的学生图书,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花园式公寓内设室内篮球场、乒乓球室,为学生丰富的课余生活及身心健康提供便利洁净的优质条件。校园内绿树成荫,花草满园及依山而建的人文景观,营造了浓郁的旌中特色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
- 十年来,学校队伍发展迅速,具有了一批以市模范、县骨干为主体的富有高素质业务水平的教师队伍。县“十佳教师”、县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达80多人,中青年高级教师30多人,其中“市骨干教师”2人,有4人正在攻读硕士学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班主任、国家级美术师、国家级田径裁判、省书法协会会员各1人。教师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200余篇,教具制作比赛分别获省级、国家级奖。
- 旌中人孜孜不倦的耕耘换来硕果累累。近年来,我校高考成绩连年创历史最高水平:
- 1999年,朱岸峰被录取北京大学,王云峰被录取中国科技大学,开启了我校高考水平新的篇章。
- 2000年,录取突破百人大关。汪卓、方旭两位同学高二以高分被录取中科大和清华大学。
- 2001年,本科人数又达150多人,综合评比居全市第一。陈程同学高二录取中科大少年班,石丹同学荣获当年全市理科考生状元。
- 2002年,再创佳绩,综合评比又入前三名。今年(2003年)高考在2002年基础上稳步向前,综合评比再获全市第三名,实现又一次超越。
- 当一批批学生如愿考入清华、北大、中科大(含少年班)、上海交大、华师大、东南大学、复旦大学时,旌中学子在教育系统开展的各类学科竞赛中,捷报频传。近年来,有12人次获国家级奖,80余人获省级奖项,20余人次的学生小论文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他们是旌中学子的骄傲,是旌中教师汗水和智慧的见证,同时也是旌德人民的自豪。
回视旌德中学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的十年,是沧桑巨变、辉煌灿烂的十年。十年的风雨历程,已使旌德中学成为拥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学校,为旌德人民写下了可歌的篇章。
今天的旌德中学,东面梓山叠翠,西面徽水扬波,似一颗镶嵌在徽水河畔的璀璨明珠;校内绿树成荫,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六十载的旌中,培养的人才数以万计,为我县的教育事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旌德中学将越办越新,更加繁荣昌盛,它将继续照亮人民子女的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