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旌德西山留念以及大明正德元年的石亭碑记考证
2005年,与友人爬西山纪念
旌德县城内,有两座山,分别是南面的梓山和西面的西山。旌德中学就在梓山脚下,在那读书时自然没有少爬。
西山则相对较远,虽然县城不大,可也要穿过大半个县城才能抵达山脚起点。不过尽管如此,我还是和朋友们在山上留下过美好的回忆。
这次五一,闲来无事,就翻看了过去的一些照片,其中就有2005年5曰3日和章启培、朱彦、钟晨等三人一起爬西山的留影。
那时的我们刚踏上社会不久,大伙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现实的一些迷茫。好在登山的过程,乐趣不少,每个人都好像进入了高中甚至初中时期,进如山里的最原始的兴奋。
我甚至还用当年绝对的好手机:诺基亚N82拍摄了几段视频,虽然现在电脑上看起来全是马赛克,但声音保留的很好,能闭上眼睛听,就足够了。
到山顶后,从氟石矿那侧下山,走回县城南街,找了个饭店大喝了一顿。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很是痛快!
看到这些照片,我很是怀念。20年,真是弹指一挥间。
从这次以后,因为种种原因,我记忆里再也没有去爬过西山,再也没有和熟悉的朋友们一起,去那个石亭小憩。
再后来,西山脚下也开启了高铁时代,虽然西山脚下的高铁站很繁忙,可我还是很怀念那个安静的纯真年代。
那次登山,拍摄了山半腰的石亭的碑文。这次,借助AI大模型的古文能力,我顺手翻译了一下,聊表对过去的怀念。
这篇碑文写于大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也就是500多年前。在这个时间面前,我这20年没爬西山都只能算个零头,而且任何人世间的烦恼早都被时间冲淡。
碑文里面有一些异体字,翻译或有些出入,但不影响大意。
碑文内容简短、质朴,言简意赅,连花了多少银两都没提,让人敬佩!

一、加句读后的文言文版本
《新建西岭石洞记》
西岭距县治东四里许,西通太平路,当冲要。旧虽有亭,以便行者休息,废之已久。
时值祈寒盛暑,卒遇狂风骤雨,往来者苦之。予遂同妻朱氏多贞,乐然捐资独力建洞,以为往来者憩。
爰命五子,曰正喜,曰茂喜,曰嵩喜,曰大喜,曰戊喜。请开化名匠方珂等,伐石建洞。
一面高一丈有奇,深长一丈六尺,两傍石凳,一力完成。肇工于是岁春三月,毕工于秋七月。
落成日,谨书建洞之颠末,以为岁月记,非敢矜功要誉于乡党后世也。
予进贤乡长乐里人,汪姓名永庆,世居此岭麓之阳。马峙。
大明正德元年丙寅岁孟秋月,吉。本邑义官注永庆记。
二、白话译文
《新建西岭石洞记》
西岭距离县城东边大约四里,西面通往太平路,是交通要道。虽然这里原先有一个亭子供行人歇息,但早已废弃很久了。
每逢严寒酷暑,或突然遭遇狂风暴雨,来往的行人常常十分辛苦。于是我和妻子朱多贞商议后,欣然捐出资金,独自出力修建了一座石洞,供路人歇脚避风雨。
为此我召集五个儿子:正喜、茂喜、嵩喜、大喜、戊喜,请了开化的著名石匠方珂等人来砍石建洞。
洞的一面高达一丈多,深长一丈六尺,两侧安置了石凳,全部由我一家完成。动工于春三月,竣工于秋七月。
洞落成之日,我特地写下建造的始末,作为纪念和记录,并不是为了炫耀功劳、争取乡里或后人的赞誉。
我姓汪,名永庆,是进贤乡长乐里人,祖辈世代居住在这座山岭的南麓——马峙之地。
大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丙寅年孟秋吉日,家乡的义官为我作了题记。
三、原文
新建西嶺石洞記
西嶺距縣治東四里許西
通太平路當衝要舊雖有
亭以便行者休息廢之巳
久時值祈寒盛暑卒遇狂
風驟雨徃来者苦之予遂
同妻朱氏多貞樂然捐貲
獨力建洞以為徃来者憩
爰命五子曰正喜曰茂喜
曰嵩喜曰大喜曰戊喜請
開化名匠方珂等伐石建
洞一㪽髙一丈有竒深長
一丈六尺兩傍石櫈一力
完成肇工於是歳春三月
畢工於秋七月落成日謹
書建洞之顛末以為歳月
記非敢𧩊功要譽於鄉黨
後世也予進賢鄉長樂里
人汪姓名永慶世居此嶺
麓之陽馬峕
大明正德元年丙寅歳孟秋
月𠮷本邑義官注永慶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