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观杨政宁演讲有感

约 873 字大约 3 分钟

技术专栏生活随笔人文历史

2025-04-13

杨政宁先生大约在2012年左右的演讲

认识一个人,尤其是名人,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就是听他的演讲。

很早之前就听说过杨振宁先生及其部分成就,但受限于当时对物理的认知水平以及其他原因,我并未对他的经历产生兴趣远不如《三体》中杨冬那句“物理学不存在了”带给我的兴趣大

今天,在B站偶然看到杨老早年的一次演讲却让我有了不少新的认知。视频没有标注具体时间,但推测应该是2012年,在他八十多岁时录制的,地点是香港浸会大学。尽管视频中的语速被人为调快,但听完后仍能深刻感受到:即便到了这个年纪,杨老的思维依然清晰——他能灵活切换中英双语,自如回忆过往重要事件,且极少出现卡顿,确实令人佩服。

风趣,是这场演讲给我的第一印象。作为物理学泰斗,本以为他的内容会充满艰深晦涩的学术术语,但恰恰相反,弹幕里甚至有人说“连文科生都听得津津有味”,我也从本来昏昏欲睡的状态,逐渐听的起劲,甚至有点像听评书的感觉。在我看来,大师们最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可以把一个理论、一套逻辑给你深入浅出的丝丝入扣的演绎出来。这或许也和演讲中穿插的大量历史名人照片和故事有关,比如爱因斯坦、恩利克·费米、吉姆·西蒙斯、黄昆、邓稼先、吴健雄等。

真诚,则是另一大特点。他坦然谈论人生经历,毫不回避问题,例如对比中外教育方式(国内侧重推演法,国外提倡归纳法),甚至分享自己的学术失败经历,并给出启发性的建议。

比如,他以高中学习物理中向心力问题的经历为例,建议道:“当你的直觉与书本知识冲突时,正是最好的学习时机。”
其他让我印象深刻的学习建议包括:
有好的想法不要轻易放弃,但可以暂时搁置,待有新发现时再拾起。
渗透式学习:一次听不懂没关系,多听几次自然会有收获。
先培养兴趣,再努力准备,才可能出成果。
不成功的努力未必没有价值,或许只是时机未到。
研究遇到瓶颈时,需考虑是否该调整方向,顺势而为。

最后,纵观杨老的心路历程,我想说的是:人生漫漫长路,能否遇到高人点拨,真的太重要了,是你能否破圈的关键因子。